当前位置:首页> 交易大厅> 项目精选

【技E网动态】北京大学科技成果汇总

来源: 时间:

 

  

HINOC系统

北斗卫星精密授时终端

通用化软件仿真建模、运行和代码生成支撑平台

摩擦发电机

固态纳米孔芯片加工和生物单分子检测

VMAT肿瘤放射治疗计划解决方案

ADMA化学发光法检测试剂盒开发

非线性热对流斑图实验仪

低压直流细胞电穿孔微流芯片系统

等离子体处理高难度工业废水技术

 

 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展示平台


电子信息领域

HINOC系统

项目概述

高性能同轴电缆接入(HINOC-High Performance Network Over Coax)技术研究及芯片研制课题旨在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同轴电缆宽带接入成套标准和芯片。

应用范围

HINOC系统在FTTBFiber To The Building)网络结构基础上,利用有线电视网同轴电缆的网络布线,实现高速和高质量多业务接入,可承载包括IPTVVODVOIP、高速上网等宽带业务应用。对构建国家新一代信息基础网络,延伸现代服务业范围、提高数字信息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优势

HINOC技术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研究团队不懈努力,从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开始,进行了核心算法的攻关研究,形成了大量的发明专利和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在这些原创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团队研发了系列芯片,掌握全部的核心芯片技术;利用这些芯片所构成的接入系统,已经开始进行严格测试和试验部署;用户能够以高数据率接入网络,理想情况下,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要10秒钟。

技术水平

在三网融合和宽带中国战略的指引下,2012年广电总局通过了HINOC行业标准,明确了HINOC的技术体制。更为令人振奋的是,同年这一标准被推荐成为国际电联ITU J.195标准,确立了HINOC的国际地位。

研究所处阶段

北京大学HINOC课题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制同轴电缆高效多媒体传输方案,包括系统物理层和MAC层的解决方案;提出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建议,完成该技术方案的软硬件测试评估;实现基带芯片及射频芯片的设计与开发工作;研发相关应用产品,实现规模试生产;建立技术验证试验区,完成规模试验。

HINOC课题研制单位集合了我国广电行业技术研究部门、规划和标准研究部门、高等院校、集成电路设计、设备和产品开发、中小规模试验示范、业务运营等多家单位,组成了完整的产、学、研、用团队。

随着HINOC产业联盟的建立,将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带动相关的网络传输设备制造商、网络接入设备制造商、网络终端设备制造商的产品革新换代。

市场情况及市场预测

从市场整体规模来看,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双向覆盖用户数1400 万户,预计到十二五期间,随着数字电视业务和宽带数据业务的发展,有线电视网络双向覆盖率将达到60%,网络双向改造市场和经济规模巨大,网络改造用户数至少为6000万户,以每用户600元计算,带来的经济规模将达到360亿元。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建立强大的信息媒体服务网络,能够带动媒体、金融、信息广告、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个性化服务等面向家庭的综合服务产业发展,引导需求和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合作方式

技术合作或技术咨询。


北斗卫星精密授时终端

项目概述

本项目拟围绕卫星通信设备、微蜂窝基站设备等的精确定时需求,面向基于北斗授时系统的精密时频发布的规模化应用,采用下一代民用原子钟的最新技术及理念,开发VCSEL激光器、专用低功耗微波集成电路及MEMS工艺气室,研制生产小型化相干布局囚禁(CPT)原子钟。在此基础上研制新一代基于北斗导航授时的低功耗、高精度的时间同步关键设备。突破时间同步对高速卫星通信与高速移动通信的制约,较大程度提高通信效率,形成针对高速卫星通信与高速移动通信的时间同步的解决方案,为高速卫星通信系统、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提供可靠的时钟同步平台。进而对北斗卫星授时终端进行规模化应用推广,为国家北斗卫星民用化战略服务。

技术优势

项目的先进性:

  1. 通过研究获得了高质量的CPT参考谱线,使CPT原子钟的千秒稳定度达到10-12量级。

  2. 研制体积小于30mm3的微型原子气室,做到原子钟体积小型化。

  3. 研制专用低功耗集成电路及光路,做到可用电池驱动原子钟。

  4. 将可用电池驱动的原子钟作为守时模块加入北斗授时终端,大幅度提高北斗授时终端的自持工作能力。

    主要技术指标:

  1. 原子钟物理部分总体积小于1cm3

  2. CPT原子钟总体积小于15cm3

  3. CPT原子钟总功耗小于600mW

  4. 输出频率:10MHz

  5. 准确度:优于1×10-10

  6. 秒稳优于1×10-10,千秒稳定度达到10-12量级。

  7. 北斗授时终端自持工作能力大于1万秒。

技术水平

北京大学拥有数十年的原子钟研制经验,其作为主要参加单位研制的铷钟已经运行于北斗卫星系统。项目组曾获得二代导航重大专项和863项目的支持,发表国际高水平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三项。

项目进度

  1. 研究微型碱金属原子气室的关键技术,在低功耗条件下获得较好的CPT信号。

  2. VCSEL激光器与微型气室整体集成,采用真空绝热技术集成,使原子钟物理部分小型化。

  3. 研制专用控制集成电路,伺服控制物理部分,在低功耗、小型化的前提下使物理部分稳定工作。

  4. 研制专用低功耗微波电路,使输出10MHz标准信号稳定在原子的精细能级上。

  5. CPT原子钟集成至北斗授时终端,并测量改进北斗授时终端的自持工作能力。

市场状况及市场预测

本项目产品采用CPT原子钟的最新技术,研制新一代基于北斗卫星授时的低功耗、高性能的时间同步关键设备,对于提升我国的北斗卫星授时终端的授时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推广后预计搭载本产品的宽带卫星车载设备和便携设备分别达到年400套和200套左右的销售,微蜂窝基站设备在专网和公网上分别达到年4000套和12000套左右的销售,另外,随着4G移动网络的发展,基于4G网络的微蜂窝基站设备预计将达到年销售额6000万左右。

投资与成本估算,效益分析

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人民币,其中申请政府专项补贴1000万元人民币,企业自筹2500万元人民币。

 

通用化软件仿真建模、运行和代码生成支撑平台

项目概述

本项目提供一套通用化软件仿真建模、仿真运行、数据分析、代码生成和业务管理的支撑平台。能够根据需求快速灵活地实现多学科领域中的仿真建模、测试、代码导出,极大缩短各领域中仿真业务的设计执行过程,提高研发效率。

技术优势

基于.Net Framework 4.0设计,采用WPF技术。支持多级别模型分解;默认集成常用控制系统模型组件与算法库,并提供接口与开发API用于进行模型组件和算法数据文件的扩展;支持仿真模型的CC++、各种仿真脚本(VHDL等)的代码导出,支持工程项目管理、模版库管理。

系统采用构件化技术,可根据需求动态注册、扩展、配置模型组件;采用面向对象的图形化建模技术,为多学科领域仿真科研实践,提供了通用的模型开发环境;系统内置高效仿真引擎,采用数据实时采集和存储技术,支持仿真调试、运行控制、实时动态数据处理与分析。

市场前景分析

目前,在各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利用仿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动态试验已成为一项关键技术,业界急需一种学科通用的、一体化的、全过程支撑的仿真软件开发与运行支撑平台,市场前景广阔。

招商合作意向

通用化软件仿真建模支撑平台可以为能源、交通、化工、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等领域提供复杂系统动态建模支持,并可根据需求定制建模组件、算法数据库、代码框架,适用于各领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


 

工业制造与机电

摩擦发电机

项目概述

利用能量采集技术,从生活和自然环境采集能量为电子设备供能,是近些年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包括IBM、三星(Samsung)、富士通(Fujitsu)等很多业界巨头都非常重视能量采集技术的研发,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发各种类型的微型能量采集装置。但目前仍然处于原型研发阶段,鲜有相关产品面世或推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日本精工。精工公司将惯性能量采集器集成于石英表中,开发了人动电能自充电手表(Seico Kinetic),目前已在全球销售逾1000万只,销售额逾20亿美元。

应用范围

微型能量采集技术面对的几乎是一个全新待开发的产业,主要针对分布式无线传感网络(以物联网为主导)、可植入式医疗器件、自供能传感系统、可穿戴电子设备及便携电子设备等应用领域。上述领域中包括手机、平板等便携电子设备的庞大市场毋庸赘述,而无线传感网络、可植入式医疗器件、可穿戴电子设备等。

1手持电子设备的电能补充:可给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手持设备的电池充电,使手持电子设备超长待机或免充电。例如:

  • 制成透明薄膜与触屏结合,当触动屏幕时产生电量,给屏幕供电,多余的电量可以给自身电池充电,平时感受外界震动产生电能给自身电池充电;

  • 制成手机充电后盖与手机充电电路连接,直接给手机电池充电;

  • 制成独立的手机充电外壳或扁平充电模块粘贴到手机后面,通过USB给手机充电。

    2便携机的供电:在便携机键盘下方放置这种微型震动能量采集器阵列,与电脑充电电路连接,当敲击键盘时给便携机充电。

    3物联网领域:各种物联网传感器的供电(例如交通监控、动物放养跟踪、田间管理、洋流/水系监测、气象探测、环境监控等)

    4其它领域:发电地板、发电鞋底、医疗、自供电玩具、TPMS(胎压检测)等。

技术优势

微型震动发电机基于摩擦生电原理,采用微纳复合结构的表面材料以及独创的单面摩擦技术,显著提高了发电机的输出性能,其输出电压高达465V,输出电流达到120uA,功率密度为60mW/cm3,无需任何外接电路,即可成功驱动200个以上的并联商用LED工作。加工方法基于较为成熟的FPCB技术,成本低、效率高且适宜于大面积加工和大批量生产。

技术水平

申请国际专利4

一种折叠式微型震动发电机及其制造方法,国际申请号:PCT/CN2013/071363

一种单摩擦表面微型发电机及其制造方法,国际申请号: PCT/CN2013/072522

一种震动发电机及其级联结构发电机,国际申请号:PCT/CN2013/071372

一种微纳集成发电机及其制备方法国际申请号:PCT/CN2013/00398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

一种折叠式微型震动发电机及其制造方法,申请号:201310021766.3

一种单摩擦表面微型发电机及其制造方法,申请号: 201310032306.0

一种震动发电机及其级联结构发电机,申请号:2013100221442

一种基于压电摩擦电磁的复合纳米发电机,申请号:201310099750.4

一种微纳集成发电机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010530458.9

一种基于纳米摩擦发电机的主动式可视化湿度检测系统,申请号:201310317692.8

一种高性能纳米摩擦发电机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310319347.8

压电摩擦复合式微纳发电机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310024565.9

一种r型复合式微纳发电机,申请号:201310297913.X

一种基于横向摩擦的单表面摩擦发电机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310293792.1

正在撰写的国际专利2

拟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8-10

研究所处阶段

    未来23年内项目技术研究开发要做的工作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未来23年内项目技术将主要进行如下三方面研究开发:

  1. 完善微型发电机后端能量管理和存储,实现高效率的AC-DC转换,为电子设备提供完整的自供能方案。

  2. 对现有知识产权内已开发的几种微型发电机原型进行改进,以现有结构设计为基础,从材料、结构机械性能、封装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研究开发,提高微型发电机性能及使用寿命。

  3. 利用现有工业研究成熟且广泛运用的柔性印刷电子、纳米压印、注塑成型等制造工艺,开发具有工业生产规模的微型摩擦发电机的制造方法和设备,实现对微型摩擦发电机高效,低成本,高产率,高重复率的制造。

市场状况及市场预测

市场及其支撑技术目前正处于萌芽或发展阶段,未来35年将是其快速成长期,具备极强的增长潜力。

投资与成本估算,效益分析

    过去2年项目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情况。

  • 材料及微纳米制造:30

  • 制造及测试仪器设备:40

  • 器件设计、开发:80

  • 知识产权保护:20

    计划未来3年内投入研发800万元,主要用于开发大规模生产设备、处理电路和自供电产品的生产与测试。预计实现销售1000万元,净利润200万元。

项目所需投资额、融资用途,估值情况及其他投资条款要求。

    计划寻找项目支持和风险投资1000万元,技术估值待定。

合作方式

    初步计划只授权不转让。


固态纳米孔芯片加工和生物单分子检测

项目概述

本项目依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纳米结构与低维物理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固态纳米孔在国内研究的开创者,具有国际一流的科研实力。实验室掌握了各种先进的纳米孔器件制备技术,通过一系列可兼容的半导体微纳加工工艺,可以批量,大规模,可控的实现芯片级别(4英寸,包含500600个纳米孔芯片)的纳米孔芯片加工。其中,纳米孔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中高能电子束制备,尺寸在2100 nm区间精确可调,可控精度高达1 nm。纳米孔通道厚度在2080 nm间精确可控。通过膜片钳技术和成熟泳池封装技术,可实现成功率在96%以上的单分子检测。在成熟开展SiN纳米孔芯片加工和检测技术基础上,拥有精确,可控加工更为先进的石墨烯纳米孔器件方法,纳米孔尺寸在250 nm精确可调,厚度从110 nm可调。

通过引入压强的技术(已申请三项专利),可以大幅提高纳米孔芯片探测分辨率,实现对短链,不同长度分子区分,以及近中性分子检测。可实现尺寸在10 nm以上单分子(DNA,蛋白,RNA)等不同生物分子的检测,可实现长度,单双链,尺寸,二级结构,表面修饰等多种信息的识别、区分及检测。此外,还可实现不同生物分子(如蛋白等)的带电量测量和测算。

项目优势

利用创新性的将压强引入到纳米孔中的技术,可将单分子检测时间分辨率提高13个数量级,逼近DNA测序所需要求,同时保持了很高的测量信噪比和分子捕获率,是本领域内一大突破。利用该技术可实现对不同长度的分子检测和近中性(或带微弱电荷)的生物分子检测;并且还可实现单分子捕获-释放-再捕获过程,进行对单分子的精确操控。并且还可实现单分子的电荷测量和计算。

专利情况

1. 核酸分子在固态纳米孔中的减速方法(专利号:201210039855.6)鲁铂,赵清,俞大鹏(发明专利);注:此专利与美国哈佛大学共同申请、共享。

2. 一种基于固态纳米孔对核酸分子进行减速及单分子捕获的方法(专利号:201210065833.7)赵清,鲁铂,俞大鹏(发明专利);注:此专利与美国哈佛大学共同申请、共享。

3. 一种基于固态纳米孔对核酸分子进行减速及单分子捕获的方法(PCT国际申请,国际申请号PCT/CN2012/000840) 赵清,鲁铂,俞大鹏(发明专利);注:此专利与美国哈佛大学共同申请、共享。;注:此专利与美国哈佛大学共同申请、共享。

4. 一种基于纳米孔器件对生物分子探针标定DNA的特异位点进行检测的方法 (专利号:201210207703.2)鲁铂,唐智鹏,赵清,俞大鹏(发明专利)

未来可能获得24项基于该技术的发明专利,包括对单分子带电量的测算技术,利用电泳胶提高探测时间分辨率的技术,纳米孔表面修饰技术以及与生物膜蛋白进行融合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项目所处阶段

基于(生物/固体)纳米孔的单分子检测技术被认为是第三代测序技术最具希望突破的单碱基分辨高速低成本测序技术之一,一旦获得实质性突破,将带来人类医学/医疗与健康的革命,市场前景与价值无可估量。本项目基于有限目标的固体纳米孔芯片的加工制造与销售、修饰单分子DNA/RNA快速低成本检测上。目前,国内行业内基于该项目的产品以及其应用服务尙处于空白阶段,但国外相关公司牛津纳米孔Oxford Nanopores Inc.)正进行应用领域的研发(主要是快速低成本的基因组测序整体解决方案研发)。所以,前期核心纳米孔芯片在进入国内外市场时将无竞争压力,可以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发掘潜在客户。作为新型的单分子分析测量手段,纳米孔芯片将在国内外相关高等科研院所具备较高的潜在需求,市场规模十分可观。预计未来三年内行业需求将增长迅速,具备非常大的增长潜力。

1. 未来23年,拟开展将生物膜蛋白(具有天然纳米孔道)移植到固态纳米孔芯片器件上,利用后者溶液稳定性和前者对生物分子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开展单分子检测以及尝试性基因测序研究。预期达到比现有技术更高的检测分辨率和尝试性实现对4中不同碱基的分辨。

2. 开展在DNA等长链分子表面的特定位点进行修饰,通过识别修饰的相对位置和大小,预期可探测到基因突变在单分子水平上二级信号的差异,帮助从单分子水平上识别、诊断早期的基因疾病。

3. 继续完善石墨烯纳米孔的加工制备技术,找到合适的表面修饰方法,结合电泳胶方法减速分子,利用石墨烯超高空间分辨率,攻克检测单链DNA分子并尝试分辨碱基的技术堡垒。

项目所需投资额及用途

过去2年项目研究开发共投入科研经费近200万元,包括购置两台膜片钳测试系统,纳米孔芯片加工制造所需仪器设备使用费,加工测试费,实验用各种小型仪器设备,所需源材料、试剂、耗材费用等。

未来3年项目研发生产投入情况及收入、净利润等主要科目的财务预测:所需设备包括计算机、分析表征设备(透射电子显微镜)、微纳加工平台等。部分设备可以使用公共科研平台。项目研发生产投入在300万~500万元。前期每个封装完成的固态纳米孔核心器件成本100元,售价200400元,每年600010000个,则利润在60万以上。

后期提供的完整解决方案,包括单分子电量测试设备以及第二代基因组测序后端数据连接服务,总体利润在500万以上。

项目所需投资额大约在500万元左右,用于纳米芯片加工中用到加工设备使用费,技术服务费,加工测试费,研发用小型仪器设备,各种材料、耗材、试剂等。

合作方式

技术合作或技术咨询。


医药与器械

VMAT肿瘤放射治疗计划解决方案

项目概述

恶性肿瘤对人类的危害日益严重,2008年全球恶性肿瘤死亡人数达760万,已超过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死亡人数总和。近年来,恶性肿瘤已成为中国居民的第一死因,每年死亡人数达180万。随着诊断技术的迅速提高,肿瘤能够在更早的时期被检测到,因此,提高各类肿瘤的局部控制技术成为了当代肿瘤治疗的核心所在。

放射疗法是利用呈光子形式的电离射线(χ-射线和γ-射线)来杀死癌症患者的恶性和良性肿瘤细胞的一种疗法。在中国,将近70%的癌症患者将放射疗法作为主要治疗方式,或者将其与外科治疗或化学疗法相结合。电离射线通过损伤被放射区域的DNA从而造成细胞死亡,因此,放射疗法的目标是最大化施于肿瘤细胞的放射剂量以便杀死所有肿瘤细胞,同时最小化周围健康组织(危及器官,OARs)的放射剂量。

弧形调强治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下文简写为VMAT)是目前最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其计划系统一直由国外厂商提供。北京大学工学院精益生产与管理实验室所涉及的VMAT放射治疗计划解决方案,旨在为VMAT放疗设备提供高质量的治疗计划,弥补国内技术的空白。该解决方案包括计划模型和优化算法两个部分,计划模型涵盖了临床中常见的剂量分布约束、多叶准直器约束和直线加速器约束,基于嵌套分割框架(Nested-Partitions)的优化算法能够在短时间内计算出高质量的放疗计划,并且满足临床剂量分布。

应用范围

VMAT放疗计划解决方案能够应用于弧形调强治疗设备,通过通用数据接口实现计划系统软件与放疗设备硬件的通信和交互。目前弧形调强治疗仍属于全新的技术,国内三甲医院已经开始普及,本实验室已经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本技术在国内三甲医院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而随着弧形调强治疗的普及,本技术的应用空间会进一步扩大。

技术优势

本实验室及其合作单位推出的VMAT放疗计划解决方案具有以下竞争优势:

(一)优化技术确保领先地位

在本技术中,NP优化算法框架被成功的应用在放射疗法逆向治疗计划优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几十例实际临床病例进行统计研究,统计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逆向治疗系统,本技术在治疗计划的精确性和高效性两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

基于NP的放疗优化技术已成功申请美国专利,专利编号为:US7876882。同时荣获美国医学物理师年会(AAPM)最佳论文奖。

(二)强大的研发团队及合作医院

本技术研发团队由北京大学工学院精益生产与管理研究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联合组成。本团队依托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工业工程与管理系,充分借助北京大学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和公共研究平台,发挥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同时,以北大肿瘤医院放射科为试点,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链。

技术水平

本技术在国内外均属于最新型技术,处于学术界和工业界前沿。与同类技术的对比表明,本技术在生成计划时间和计划质量两个关键指标上均处于该领域前列。本技术的相关成果已经以论文形式发表于IEEE国际会议上,并即将在IEEE顶级期刊上发表。

研究阶段

本技术目前正处于实验室阶段,即将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机进行技术对接。

市场状况及市场预测

目前,我国死亡病因中位列首位的就是恶性肿瘤。据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和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统计,目前我国恶性肿瘤患者总数约600万人,平均每年新增恶性肿瘤患者约210万人。自1970年以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人数一直呈持续增长趋势。早在2006年,我国因癌死亡人数已经达到300万人左右,0-64岁居民中每死亡4人至少有1人死于恶性肿瘤。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环境恶化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高发势头。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放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肿瘤的治愈率或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期。当前约有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22%为手术治愈,18%为放射治疗治愈,5%为药物治愈。放射治疗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中中国的肿瘤患者约有70%接受放疗,日本约有50%,美国则在50%60%

1)癌症发病率上升与医疗资源集中导致肿瘤治疗的需求缺口大

    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环境恶化,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高发势头。在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的背景下,位于中心城市的大中型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仍无法满足癌症患者日常治疗的需要,重大疾病看病难的矛盾依然尖锐,肿瘤治疗服务的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

2)肿瘤精确放射治疗优势导致需求上升

    基于本技术所开发的产品致力于为全国各大医院肿瘤放射科提供更为精确、高效的放射治疗计划。根据目前的肿瘤放射疗法现状,由于传统商业治疗计划系统所提供的治疗计划精确性非常有限,强烈的副作用为采用放射疗法的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同时,传统商业治疗计划系统的效率非常低,严重影响各大医院放射科的资源利用及收益创造。

    基于肿瘤治疗发展对于治疗计划的精准性和高效性越来越迫切的需求趋势,肿瘤精确放射治疗优化解决方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截止2010年,,全国二级及以上医院为7756家,其中放疗单位突破1000家,而大部分医院尚未配置高端肿瘤精确放射治疗设备及软件。

    根据市场分析,不考虑未来新技术、新设备投入市场和患者数量递增的趋势,仅以当前二级及以上医院的采购需求计算,高端肿瘤精确放射治疗设备及软件的市场容量超过10亿元。其中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及中南地区占据4/5,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及西北地区分占1/5

投资与成本估算,效益分析

    经过财务测算和分析,本技术正常生产年份营业收入5025.0万元,年销售税金及附加54.0万元,年利润总额2181.5万元,年税后利润1636.1万元,所得税545.4万元。公司投资利润率23.41%,投资利税率31.52%,销售利润率34.12%,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37.26%,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8.75%,税前财务净现值(i=10%7609.4万元,税后5220.4万元;税前投资回收期4.98年,税后投资回收期5.68年,其中均含建设期12个月。

合作方式

    希望与具有技术和资金实力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

所需费用

    本项成果将本着市场和成本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科学定价,既要考虑产品的物料、生产和人力等成本,还要增加产品的价格市场竞争力。

 

ADMA化学发光法检测试剂盒开发

项目概述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已被公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本试剂盒利用代谢酶偶联化学发光法实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样本的大流量检测,有望使ADMA成为临床上常规检测项目。

图1技术原理图:依赖酶级联反应得到产物ATP,根据产生的光学信号对样品中ADMA进行定量

应用范围       

本试剂盒可针对靶向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解酶进行心血管疾病药物筛选;推动进行ADMA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解析ADMA的代谢功能等。

 

图2血液ADMA含量与疾病的关系

技术优势

    此试剂盒灵敏度高、耗时短、无需额外处理、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能实现ADMA的高通量检测。

 

ELISA

化学发光法

检测下限(uM)

0.04

0.02

检测范围(uM)

0.1-4

0.04-40

耗时(min)

200-300

20

稀释倍数

10

20

样品量(ul)

10

10

预处理

不需要

不需要

CV

<10%

<5%

回收率

90-104%

95%-105%

保存

2-8

-20(目前)

 本方法与国外ELISA检测ADMA方法的比较

研究阶段

    I代产品的中试已经完成,现正从产品的稳定性和中试工艺的可重复性上进一步的优化。内部临床正在进行中。 

仪器设备

非线性热对流斑图实验仪

项目概述

    该实验仪能够快速使薄水层建立一定温差,从而得到水的热对流斑图图像。

应用范围

    该实验仪合理利用实现光、电、热及图像采集等方面的技术方法,可较容易获得热对流斑图。装置结构简单、真实直观,操作方便,安全稳定,不仅能够加深实验者对非线性科学的理解,还能够巩固实验者光学、热学、传感器等方面的知识,综合教学效果好。

技术优势

    仪器各部分功能相对独立,简单、直观、安全、低成本、趣味性强、是一种操作性强的开放性实验平台。学生可方便地改变的实验条件,可提高学生动手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作为学生的创新性实验平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技术水平

    2013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2 1 0058539.3

    2012812日,在教育部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全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实验仪器评比上,“NTCPI-Ⅰ型非线性热对流斑图实验仪获全国高校物理实验仪器评比一等奖。

    获北京大学第六届实验技术成果奖二等奖。

研究所处阶段

    已制作两套完整样机,此装置已用于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的近代物理教学实验,丰富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对非线性科学领域,尤其是斑图动力学的极大兴趣。生动、直观、多变的热对流斑图现象加深学生对斑图动力学的相关概念的理解。能通过改变实验条件,验证非线性动力学的相关理论。由于系统简单、物理背景清楚、控制参量少,对揭示非线形动力学规律具有普遍意义。

合作方式

许可使用。


 低压直流细胞电穿孔微流芯片系统

项目概述

电穿孔(电转染)是一种利用外加电场击穿细胞膜,使平时不能穿透细胞膜的大分子(核酸、蛋白质、药物等)进入细胞的技术。电穿孔技术已在细胞实验、基因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但目前的技术均需要金属电极,金属电极产生的金属离子渗出、气泡等对细胞有不利影响,降低了转染效率。此外,高压脉冲电源的使用使得目前此类仪器操作复杂、价格居高不下。这些都大大限制了电穿孔技术的广泛应用。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大学工学院课题组采用微流芯片技术,实现一种不需要微电极,仅利用简单低压直流电源即可实现的细胞电穿孔技术。这一技术将大大降低仪器制造成本,简化操作流程,并可以进一步发展为高通量、高效率的细胞电转染系统。

研究成果

2009年,我校申请的低压直流细胞电穿孔微流芯片系统项目得到了第二期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基金的支持,获批经费24万元。课题组利用微流体中因尺度效应而产生的层流,用高电导率的液体来代替电极,将细胞悬浮液通过流动聚焦技术夹在高电导率溶液之间,形成三个平行流动的稳定流层。通过将电极与两侧的高电导率溶液相连,再与直流电源相连,电压会大部分施加在中间电阻较大的细胞流层。由于微流尺度较小,即使很低的电压都可产生较大的场强,从而可以实现细胞电穿孔。这项工作在基金的支持下得以顺利的推进,通过相关设备的购置和实验测试,课题组完成了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加工、液体导电层的引入、不同类型细胞电转染参数的优化等工作。该项目目前已经顺利结题,相关成果已经申请中国专利,正在申请国际专利。由于课题组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一工作可以打破目前国外同类仪器建立的技术壁垒,具备较强的市场推广前景。

合作方式

技术合作或技术开发。


 

能源与环保

 

等离子体处理高难度工业废水技术

项目概述                                                      

等离子体处理高难度工业废水技术致力于利用已经掌握的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和介质阻挡放电等基本技术原理,研发出能够应用于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主要针对高难度的煤焦化、纺织印染废水、垃圾渗滤液和生物医药废水)的处理设备,并扩展研发应用于医疗机构废水的处理设备、饮用水净化装置与生态水体修复设备等等。

技术优势

等离子体处理高难度工业废水技术与传统水处理工艺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1)高浓度的羟基自由基和臭氧等强氧化性产物能降解某些其它方法不能处理的污染物,特别是复杂的有机分子;2)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可有效提高COD去除率,同时达到脱色、除嗅、杀菌消毒的效果;3)避免二次污染,污染物经强氧化作用降解为CO2H2O等无害无机物,且处理过程无污泥产生,解决了因污泥处置产生的二次污染等环境问题;4)节省占地面积,反应速率快,常温常压操作。

技术水平

项目以低温等离子体的强氧化性为核心,在继承和发展国际等离子体氧化技术先进性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产品研发工作。利用介质阻挡放电、协同作用、微气泡反应等方式,克服国内等离子体技术诸如电能利用效率问题、氧气输送问题、以及对高压电源高参数要求问题等瓶颈。采用实际废水进行技术效果验证,为低温等离子体氧化技术的应用提供实践经验,可以作为产业化实施的坚实技术基础。诸如某煤化工工业废水处理小试可将COD100500mg/L降至3962mg/L;某脱硫工业废水处理小试可将COD96600mg/L降至2620mg/L;某含油工业废水处理小试可将COD23200mg/L降至1775mg/L等。与生化系统结合形成系统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实现达标排放。图1和图2分别为工作中的工业废水处理装置及医疗废水处理装置。

工业中工业废水处理装置

 

联系咨询:任经理

电话:010-6267 9615

邮箱:ccren@ctex.cn

 

】 【打印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如果您发现网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予以修改或删除,联系电话:010-62679508,邮箱:service@ctex.c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昵称: [查看评论]

Copyright(C)2014,China Technology Exchang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 │ 业务洽谈:010-62679553 │ 投诉电话:010-62679587
关于我们 | 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广告投放
京ICP备09093569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96号

中技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