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圈子> 科技金融

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未来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需要思考的几个重要方向,值得深思!

来源: 时间:

导读

近日来,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于2020金融发展高峰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金融科技提高了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经营效率不断提高、服务范围大幅扩张、客户边界大幅拓展三个方面,深化“中台思维”、打造“开放银行”、强化“数据驱动”、优化体制机制是未来金融科技为商业银行赋能的几个重要方向,就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来看,商业银行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

以下为发言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科技创新在整个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所起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作用做出了科学谋划。

科技的发展给金融业带来很多变化,我们有幸可以见证并且参与其中。我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就商业银行如何依靠金融科技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谈几点看法。

1、金融科技大幅提高了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回顾最近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金融科技给银行业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可以说,科技使银行业经历了洗礼和洗礼后的重塑,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经营效率不断提高。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对金融的赋能经历了三个阶段,成为引导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提升的关键变量。前两个阶段,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用,商业银行实现了办公电子化、业务处理自动化以及各种资源的互联互通,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第三个阶段,商业银行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实现了信息采集、风险定价、投资决策等行为模式的根本性变化。以云计算为例,当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分布式架构转型,通过把软硬件资源放到一个云上,灵活调度、错峰使用,实现了资源快速配置。

二是服务范围大幅扩张。近年来,数字化浪潮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特别是疫情爆发以来,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线上教育、数字化物流等更是变成了生活常态。一些传统企业和中老年客户也在努力跨越“数字鸿沟”,积极拥抱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

原有的金融服务也快步向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无接触方向迁移,前所未有地打破了金融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大拓展了服务内容和服务半径。

三是客户边界大幅拓展。金融科技使得商业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满足批量“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使得金融服务“全量客户”成为可能,长尾客户的价值也得以凸显。

例如,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偏远地区、低收入人群也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将以前不易获取和实时跟踪的货款、物流、上下游企业等信息转化为可用的标准数据,显著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效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2、未来金融科技为商业银行赋能的几个重要方向

当前,金融科技的红利还远远没有释放完。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大致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以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是深化“中台思维”。近几年,“中台思维”是科技领域非常时髦的词,借他山之石,商业银行同样可以运用“中台思维”进一步提质增效。中台,简言之就是连接前台和后台的枢纽,既然是枢纽,就需要发挥整合功能,毫无疑问,通过信息、数据、模型的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的组件,通过对组件的快速组合,可以综合支撑多个业务种类,大幅提升创新研发效率,敏捷响应市场需求。

当前,许多大型商业银行已经构建起自己的企业级业务架构,创造性地对重点领域产品和业务管理流程进行规划和梳理,形成数千个可拼装的业务流程组件、可配置的产品条件、可复用的IT服务。通过打造标准化、组件化的研发体系,创新产品可通过参数化配置快速上线,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客户体验。

这样的改革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延着“中台思维”这一路径,可以想象,更多的共用环节都可以通过标准化来进行模块化处理,再造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打破内部壁垒,缩短决策路径,提升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

二是打造“开放银行”。我国正在大力推进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其核心是在人流、物流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流,促进万物互联。大量数据信息的汇集,将推动一系列“智慧”业态的涌现。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金融行为与生活场景越来越密不可分,打造开放银行、构建金融服务生态圈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事实上,商业银行也确实在运用云技术、API等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关键平台的开放能力。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C端生态圈已经构建得非常丰富了,B端和G端还属于生态圈蓝海。银行可以通过把服务嵌入智慧政务、智慧出行、智慧医疗、智慧司法等智慧场景中,持续为企业数字化升级、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助力。

“未来的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银行服务通过与各类客户无所不在的交互,融入到生产、生活、消费、社交的各个环节,成为随手可得的服务。

三是强化“数据驱动”。数字经济时代,人的行为都可以数据化。比如,出行产生位置数据,消费形成交易数据,社交依赖身份数据等等。对商业银行来说,数据已经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之一,对数据的管理和应用能力也成为商业银行科技应用的基础能力。在大数据基础上,商业银行借助数据挖掘、图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实现信用风险的有效评价、金融产品的准确定价、风险行为的快速识别以及风险趋势的精准预测。

未来,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把“数据驱动”的理念贯彻到产品、营销、运营、风控等各个业务领域,不断加强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提升数据的整合、分析、应用能力,让数据说话、支撑业务、产生收益、服务实体。

四是优化体制机制。面对不断创新的科技,未来的商业银行,在组织模式、人才招揽、薪酬激励等各个方面,必须加快制度优化,以匹配科技成分的不断提升。比如,围绕打造更加灵活、敏捷的组织模式,要组建更多的柔性团队,降低沟通成本;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更多鼓励内部创新,建立包容试错的创新文化;要更多运用融合的思维,把技术深刻融入业务;要增强人才吸纳能力,优化激励机制等等。只有将科技思维、科技效率、科技文化植入银行业的组织内核,才能激发新一轮的创新动力。

3、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只要人类追求进步的脚步不停下来,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就必然是一个持续的、永久性的课题。就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来看,商业银行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

一是打通数据孤岛。当前,全社会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但这些数据在不同行业、不同组织、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被独立定义、独立存储、独立维护,彼此间还没有形成有效联通,还不能有效发挥数据资源的效能。所以,政府部门、科技企业、金融企业要携手并进,着力打通电商、社交、税收、征信等数据孤岛,不断完善数字经济转型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消弭数字鸿沟。我们深切感受到,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与此同时,还有数以亿计的“信息弱者”没有能力享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成果。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超过2.5亿的60周岁以上人群中,接触过互联网的比例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这是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消除这样的鸿沟,帮助“信息弱者”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金融科技产品的便捷化水平,让更大范围的人群可以共享金融科技成果。同时,更要注重社会关怀和底线保护,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适宜的金融服务。

三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各类信息的暴露更加充分,包括社交、购物、网页浏览信息,账户、支付、存取款、金融资产持有信息等。这些信息进一步通过生物识别技术紧密关联,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获得消费者的精准画像。一旦信息保管不当或遭受网络冲击,将导致消费者面临重大财产损失和人身安全隐患。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加强消费者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是平衡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创新与监管如同跷跷板的两端。过度强化监管会抑制创新动力;但一味强调创新,则有可能放大创新导致的外部不经济,严重时甚至触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平衡好两者关系也是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金融科技和其他新技术一样,应用得当会改善人们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应用不当则会带来负外部性。比如,过于复杂、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可能会导致金融泡沫累积,最终触发金融风险。再比如,金融业往往具有特许经营、严格监管的特殊性,而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导致部分企业属性不明晰,为监管套利提供了可能。所以对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也一样,只有着眼于降低负外部性,才能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行稳致远。 

“金融科技,点亮未来”。我们相信,商业银行将一如既往地探索金融科技应用,深度参与数字化中国建设,与科技企业携手同行,为服务实体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热门板块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如果您发现网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予以修改或删除,联系电话:010-62679508,邮箱:service@cte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