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圈子> 双创孵化

海淀报:中关村创业大街紧扣时代脉搏奏出双创最强音

来源: 时间:

2021年3月10日,《海淀报》在头版《中关村创业大街紧扣时代脉搏奏出双创最强音》一文中,从大街企业切入,缓缓铺开创业大街的发展画卷,并指出这幅画卷背后的深刻主题——“它(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使命都紧扣着时代的脉搏不曾变过。” 

使命如斯,任重道远,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双创最强音还将继续回响在时代的每个角落。

以下为报道原文

中关村创业大街紧扣时代脉搏

奏出双创最强音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以下简称:创业大街)南广场,一条时间轴诉说着创业大街的“前世今生”。从1989年至2014年,这条220米的大街完成了从实体书店聚集地向双创要素生态街区的转变。作为这条创业大街上的“老人”,中关村创业大街联合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洪渭在这里已经工作了20余年,在他眼里,四季更迭,日月如梭,无论这条大街怎样变化,它的使命都紧扣着时代的脉搏不曾变过。

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走出了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创业大街位于我国创新创业资源最为密集的中关村核心区,前身为中国海淀图书城。2013年,海淀区委区政府决定对图书城进行改造升级。创业大街建设过程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总体思路。随着2014年6月创业大街正式开街,它承载着新的使命重新亮相,将中关村鼓励创新的精神播撒到世界每个角落。

从烟火气到咖啡香

“买点啥,今儿有新到的牛羊肉”“来一屉小笼包”“您看,这都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创业大街前身为海淀西大街,是京西一带著名的商业街。随着中关村西区重新规划建设,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大街开始走出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高考恢复,看书、读书、自考的人开始增多,但在当时只有新华书店、外文书店、中国书店三家,远远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文化发行体制的重大突破给这条大街转型带来契机。”时任中国海淀图书城建设开发管理处副主任兼总工程师的陈洪渭清楚地记得,当时整条街上汇集了大大小小百余家出版社,周末每天的客流量可达到10余万人次。

“大约在2003年的时候,你会发现不少店铺开始转行卖起杂货,收租金也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陈洪渭说。见证了中国海淀图书城的繁华,随着网络书商迅速崛起、实体书店间竞争加剧等环境变化,这条有20余年历史的街道开始步入衰落。

为了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海淀区规划对图书城进行业态调整。在随后的几年,海淀区对大街的升级改造,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论证。2011年,车库咖啡的入驻,为政府决策开阔了思路。“2013年,海淀区委区政府决定将这里打造成为创业孵化一条街。同年,海淀置业通过回购、回租等方式加速回收房源,为引入科技创新元素提供空间支撑。”陈洪渭说。

2014年6月12日,备受关注的创业大街正式开街。作为我国第一条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大街,创业大街以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活力为使命,联合多家社会资本探索街区运营管理新模式,积极引导和发挥街区自治组织的作用,打造出新的全业态、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的创新创业服务,日臻完善的创业生态环境逐渐形成。

咖啡“醇香” 引“凤”来巢

2011年4月,车库咖啡开张。创业者点上一杯咖啡,就可以享用一天的免费开放式办公环境,除了寻求资源,也在等待机遇。与车库咖啡相隔不远的3W,是一家做互联网的咖啡馆,每周数场创业沙龙,邀请大咖投资人等专业人士,分享创业心得和专业辅导。

“2014年创业大街正式开街时,创业大街上专门的创业咖啡馆,只有3W和车库两家。但是随着工作的开展,前期引入的较成熟的创新创业机构已经显示出了自身的项目筛选能力和技术支持能力,这种聚集效应又吸引来了更多的创业团队、投资机构,一些租户也开始向这方面转型,业态逐渐丰富了起来。”陈洪渭说。

如今,创业大街汇聚了45家创业服务机构和孵化器。随着创业人群开始群落化、细分化,创业服务也越来越多元,它们依托自身优势,把科技、创业者、资本、市场等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在各自擅长的细分领域中垂直和纵深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孵化模式。

在日益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过程中,创业大街以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2016年3月,创业会客厅线上平台正式上线,通过“一站式”“线上+线下”的创新服务模式,协同市场上专业化服务能力强的机构,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及低成本的创业服务。

创业涉及方方面面,为及时给创业者答疑解惑,创业会客厅突出党建引领作用,陈洪渭告诉记者:“联合党委建立了轮值服务、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三项工作机制,同时提供N项服务,在创业会客厅为创业者与政府部门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得益于多年来线上服务能力积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业大街集群注册服务团队第一时间推出了集群注册线上审核服务。

2020年,创业大街共收到451份集群注册申请,其中306份成功通过审核,并拿到“集群注册”营业执照,意味着这些初创企业无需租用经营场地就可开办公司,并可借助创业会客厅双创服务平台,享受到创业大街生态下的创业孵化服务。

迈入全球创新创业生态圈

“我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正在考虑拉着团队过来租个工位创业,今天过来一是为了考察,二是为了圆一个梦,不用多说,只要有创业梦的人都会理解的。”站在创业大街南广场,小李看着这条不长的创业大街,憧憬着未来。

喝一杯咖啡,成为前来创业大街“朝圣”的创业者们必“打卡”的一件事,因为这杯咖啡依旧热腾腾散发着浓郁醇香。陈洪渭说:“如果说,开街时创业大街是创新创业要素聚集的1.0版本,那么现在的创业大街已经迈入3.0版本,它将创业团队、领军企业、孵化机构、专业服务机构、投资机构、国际机构、高校院所、政府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了高水平的深度协同互动,这样的拓展,让这个‘双创地标’边界向着多元化、国际化迈进。”

向着构建全球创新创业生态圈,着力建设以产业创新和全球创新为特征的全球创新创业高地,打造创业服务集聚区、科技企业发源地、创业文化圣地、创业者精神家园的方向稳步推进,创业大街“双创”工作结出累累硕果。据创业大街统计,开街6年来,这座“梦工厂”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3841家,其中,外籍和海归团队436家,累计获得融资团队1212家,总融资额达到770.32亿元人民币。

立足新起点、阔步新征程。中关村创业大街总经理聂丽霞表示,“十四五”期间,创业大街将延续“全球产业创新生态加速平台”的战略定位,坚持“与创业者同行,让创新创造价值”的公司使命,构建创新服务与创新投资为核心的业务体系;积极构建服务双循环的创新服务体系,瞄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全面建设全球创新社区,形成国际资源引进、科技资源出海、国际人才服务为支撑的全球产业生态创新服务体系;持续升级双创服务模式,推进以中关村创新资源服务全国产业升级的创新格局,争取到2025年,成为最具创新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创新服务领军品牌。

热门板块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如果您发现网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予以修改或删除,联系电话:010-62679508,邮箱:service@cte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