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大厅>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中科院金属所高品质宽厚钢板专利合作转化案例

来源: 时间:

导读:钢板很普通,可是用于建造航空母舰、大型储油罐等的宽厚钢板就非同一般。我国特厚钢板一直依赖进口,价格昂贵,2012年中科院金属所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改变了这一格局。这项高品质宽厚板坯专利技术能够顺利转化,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是选好婆家,综合考虑各项因素,选择最为契合的企业开展合作;二是整合资源,在产业化阶段,与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引进新的合作伙伴、争取政府资金资助等多措并举,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转化效果。本案例节选自即将出版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组织出版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培训系列教材之一《专利转移转化案例解析》。

一、转化过程

作为重大工程的基础母材,大型宽厚板坯的应用范围涵盖多个民用与国防领域,但一直依赖从德、法、日等国进口,价格十分昂贵。据估算,我国特厚板的市场需求在500万吨/年以上,年产值近千亿,国产化意义重大。

(一)走出实验室,继续中试路。中科院金属所的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被称为“可视化铸锻”团队。通俗地讲,“可视化铸锻”是以计算机模拟的方式“观察”金属材料加工过程,包括铸造、锻造、轧制、焊接及热处理等,通过计算温度场、流场、应力场等各种物理场量,预测材料加工过程的成形缺陷、组织及性能等,优化材料加工工艺。“宽厚板坯制备”专利技术就是由这支“可视化铸锻”团队攻关成功,2012年9月成功试制出40t~60t级、900mm厚的高质量宽厚板坯。经系列检测,产品内在质量满足工程使用要求,材料利用率较传统方法提高1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近1倍,称得上革命性创新。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金属所并未急于向企业伸出橄榄枝,而是继续中试验证,将技术熟化。研究团队自行设计了制造模具、购买耐材,采购鞍钢重机的钢水,借助企业生产车间进行技术中试验证,进而对中试生产的坯料进行试轧和检验,初次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了保证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研究团队相继投入科研经费数百万元,组织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中试验证,并逐步优化,从而掌握了全套核心技术。同时,围绕该项技术的各个关键环节,自2010年12月以来,总计申请相关专利20余项,尤其是独特的锭模设计,不同材质的脱模与冷却方式等关键创新点,进行了严密的专利保护。

(二)有女长成嫁与谁。经过数年的技术攻关和中试验证,高强度宽厚板坯的成套技术“待字闺中”,找个配得上的好“婆家”是大家的愿望。金属所先后找到了三家企业,一家国有企业A,两家民营企业B和C。国有企业A上下游配套完善,产业链条长,对该项技术具有足够的承接能力,但其决策效率低,技术敏感度差。民营企业B正值扩产增容,谋划上市阶段,注入该项技术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其硬件能力偏弱,技术承接存在一定难度,更重要的是,企业只想将引入该项技术作为上市的题材,并未准备充分转移转化本项技术。民营企业C无论从硬件上还是从软件上均具备很强的承接能力,而且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下,可以充分发挥该项技术的潜力,将宽厚板坯产品由轧钢领域拓展推广到锻造领域,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研究团队预期,最终民营企业C——江苏苏南重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了“乘龙快婿”。

(三)齐心赴约诞成果。2012年10月,由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与江苏苏南装备集团合作成立了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江苏分中心。2012年12月,金属所与苏南重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总金额高达3亿元的“高强度宽厚板坯产业化项目”合作协议。2014年6月,实力雄厚的济钢集团同样看好该项技术,与苏南重工、中科院金属所签署特厚钢板生产与研发战略合作协议。作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样引起当地科技主管部门的关注。2014年10月,苏南重工900mm以上高强高韧特种宽厚板坯的研制及产业化列入江苏省2014年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获专项扶持资金1200万元,为项目加快完成“雪中送炭”。2015年2月,常熟市电视台播出一则新闻,“由江苏苏南重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联合研发的一种高强高韧特种宽厚板坯项目进入量产阶段,将有效带动国内整个装备制造产业的提档升级”,宣告高强度宽厚板坯技术走过了产业化的漫长过程,终于瓜熟蒂落,走向市场了。

二、模式分析

金属所高品质宽厚板坯产业化项目经过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量产,并完成多种规格和用途的产品开发,主要得益于专利技术转移双方全面战略合作的模式(专利技术转移模式流程见下图)。首先,在专利技术转移之前,金属所的研发团队经过多次中试,形成成熟的成套技术;其次,与合作企业之间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开展产业化攻关;第三,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引入济钢等新的战略合作伙伴,打开产品市场。

 
 

专利技术转移模式流程图

本案例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注重技术熟化和获取知识产权。金属所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生产实际,通过多次中试,使技术熟化,为后续转化奠定了基础。研发过程既结合生产实际,又不依赖于企业,通过自投经费、独立研发,委托企业进行中试,从而控制全部知识产权,成为转移转化阶段获得长足收益的重要保障。

(二)创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本案例采取了全方位战略合作框架下的科研经费加产值分成的合作模式。一方面,全方位战略合作,可以围绕该专利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实力的全面提高,也有利于本专利技术的二次开发和广泛使用。同时,科研经费与产值分成的模式不但保证了研发团队的现有收益,也充分考虑了承接企业的资金流,调动了研发团队与企业共同开发的积极性。

 


来源:专利分析师

编者简介:饶波华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主任科员,具体负责专利导航试点工程组织实施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相关工作。

(感谢中科院金属所雷浩、康凯旋提供本案例相关素材)


】 【打印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如果您发现网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予以修改或删除,联系电话:010-62679508,邮箱:service@ctex.c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昵称: [查看评论]

Copyright(C)2014,China Technology Exchang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 │ 业务洽谈:010-62679553 │ 投诉电话:010-62679587
关于我们 | 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广告投放
京ICP备09093569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96号

中技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