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大厅> 政策法规> 地方科技政策> 华北> 北京

未来科学城: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集聚未来人才

来源: 时间:

11月24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会。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未来科学城党工委书记杨仁全介绍了未来科学城有关情况:

昌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加快“五子”联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十三五”时期,未来科学城围绕“搞活”下功夫,规划范围拓展至170.6平方公里,上升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枢纽型主平台,纳入“两区”建设主阵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一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创新能级全面提升。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一批大国重器加油发力,面向全球广泛聚集人才、科研机构和核心要素;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和类脑研究中心等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在乙肝病毒致病机理、细胞焦亡、细胞凋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发现。

二是聚焦“两谷一园”战略布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生命谷进入重大创新成果爆发期,相继产出抗肿瘤创新药、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等全球首发产品。能源谷入驻央企积极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3300伏IGBT芯片和模块等自主创新成果。三一、福田康明斯成为北京仅有的2家全球“灯塔工厂”。创新驱动高精尖产业发展壮大,有力支撑了“十三五”末昌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跨入百亿元行列,国高新企业突破2000家,上市企业突破30家。

三是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统筹推进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试点等63项创新政策落地。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主体封顶,新引入新生巢、飞镖加速器等国际创新平台,探索实现了“拿地即开工”的小米模式。做实“科学+城”,建好国际人才社区,保护好绿心,营造一流生态。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秉承“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集聚未来人才”初心使命,围绕落实“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聚焦“三个突出”,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全力支撑北京2025年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突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先进能源、数字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形成“核爆”效应。

二是突出科创中心枢纽型主平台作用,充分释放创新动能。生命谷实施生物技术赶超工程,加快布局基因编辑、脑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筛选药物制药等前沿技术;能源谷聚焦绿色能源、能源科技、能源互联网等新赛道,开展重大科学问题攻关,打造国际先进能源产业集群;高教园加快高校院系学科整建制迁入,支持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教及产业融合新城。

三是突出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快推动“三链”融合。发挥“三区”叠加优势,加快空间规划实施,储备万亩产业用地资源,持续打造一批创新联合体,不断强化创新生态黏性,构建混合型多元主体融合创新格局,支撑北京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答记者问

记者提问:未来科学城提出建设“两谷一园”,特别是这次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未来科学城的生物医药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未来科学城将对生命谷的建设形成何种促进作用,包括对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何种促进作用?

杨仁全:经过20多年发展积淀,生命园聚集了一批国家级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前沿创新企业,汇集了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基础研究、中试研发、生产流通、终端医疗的全产业链生态,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园区之一。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昌平区政府组织了生命园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投身科技抗“疫”,卓成慧生等3家企业研发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百世诺、卡优迪等11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核酸检测资质,万泰生物鼻喷式新冠疫苗获批三期临床试验,丹序生物新冠中和抗体药物获批“同情用药”临床使用,为科技抗疫贡献了“北京力量”,探索了“昌平模式”。

进入“十四五”,市委市政府赋予生命园新的定位,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打造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核爆点”。我们将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精准卡位产业赛道,紧紧围绕生物技术、数字技术两大核心驱动力,聚焦AI医疗尖端赛道,占领前沿生物技术全赛道,巩固创新药械、精准医疗等成熟赛道,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突破和高精尖企业孵化,形成更具特色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高地。

二是持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园区三期开发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开放共享、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城区,以生命园为核心,以G6、G7高速为主轴,梯次布局一批产业示范、加速、转化基地,加快建设“生命谷”创新走廊。

三是优化创新服务体系,围绕“平台、资本、服务、政策、环境、机制”六大要素,持续深化制度创新、服务创新,促进产、学、研、医、用深度融合,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更好地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打印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如果您发现网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予以修改或删除,联系电话:010-62679508,邮箱:service@ctex.c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昵称: [查看评论]

Copyright(C)2014,China Technology Exchang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 │ 业务洽谈:010-62679553 │ 投诉电话:010-62679587
关于我们 | 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广告投放
京ICP备09093569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96号

中技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