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大厅> 政策法规> 地方科技政策> 华东> 上海

领改革风气之先 上海构筑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

来源: 时间:

打造高水平创新基地

■上海积极布局世界一流科学城、世界一流实验室,打造高水平创新基地。张江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李政道研究所、朱光亚研究院等一批创新机构和平台相继挂牌,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

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近五年来,上海瞄准关键领域,集合精锐力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努力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在“蓝天梦”“中国芯”“创新药”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

长江东流,浦江潮涌。

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的魄力与动力,一直深深根植于上海这座创新之城的底蕴和积淀之中。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一星”的研制、牛胰岛素的全人工合成,到七八十年代抗疟药物蒿甲醚的诞生,以及八九十年代“星期日工程师”引发的科技体制改革,再到新世纪以来“领跑”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海始终勇立科技创新潮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领中国科技发展与改革风气之先。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作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指示。五年来,量子通信、C919大型客机、北斗全球组网……每年的中国十大科学进展榜单上,上海原创成果从未缺席。

目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上海牢记总书记嘱托,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瞄准“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重要策源地”目标,着力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努力打造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创新成果的“原产地”,一座创新的“理想之城”正在世界东方崛起。

厚积薄发

夯实原创力下好“先手棋”

2018年初,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登上《细胞》杂志;仅半年后,松江G60脑智科创基地揭牌成立;今年伊始,上海又率先研制培育出体细胞克隆疾病模型猴,为上海发展脑智科技产业提供强劲的创新原动力。

这一连串打通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产业化的“先手棋”背后,既有科学家“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与坚守,更离不开上海站高一步的战略眼光,坚持对基础研究给予长期投入和稳定支持。

基础研究是原始性创新、颠覆性创新的源泉,是一座城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硬核”实力的体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过长期科技攻关与建设,上海光源于2009年建成,英国《自然》杂志以“中国加入同步辐射俱乐部”为题,报道了这一代表中国科研跃上世界前沿探索平台的大事件。

运行十年来,上海光源已成为世界上运行效率最高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装置之一:用户从第一批20人累计增长到约2.5万人,发表论文逾5000篇;去年起,上海光源开始接受全球科学家申请,迄今已服务16个国家的近200名科研人员。十年间,围绕上海光源,上海持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大科学装置,一个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装置群正在张江崛起。

抓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历史契机,在兴建世界级大科学装置群的同时,上海积极布局世界一流科学城、世界一流实验室,打造高水平创新基地。张江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李政道研究所、朱光亚研究院等一批创新机构和平台相继挂牌,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

一批“科研重器”的加速建成和集聚,上海创新能级由此发生质的飞跃。近年来,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辐射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18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原创性论文85篇,占全国总量的32.2%。《2018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显示,上海科技成果影响均

跨界融合

疏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基于基础科研带来的“最先一公里”的创新优势,上海广拓“最后一公里”空间,努力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正处于上市审批阶段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有望打破全世界该领域16年未有新药上市的沉寂,市场价值或可超百亿美元。这个由我国独立研发的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创新药物,迄今已经历近20个寒暑的漫漫征途。而这段坎坷崎岖的路途,由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绿谷制药”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共同走过。

“科学家+企业家”带来“1+1>2”的优势,使上海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领跑的“头雁”。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有32个品种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品种。五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值从近2500亿元增长到3434亿元,年均增长9.9%。

近五年来,上海瞄准关键领域,集合精锐力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努力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在“蓝天梦”“中国芯”“创新药”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

闯出“最先一公里”,还要疏通“最后一公里”,让基础研究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上海科技创新向产业延伸拓宽了承载腹地。

2011年,上海在长三角技术转移合作中处于核心位置;2014年,在技术转移的供给侧,开始形成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六座城市在内的核心圈层;2017年,这一核心圈层城市数量增加到了12座。短短几年,长三角整体科创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创新辐射圈初步形成。

以人为本

开放包容汇聚全球英才

三四十年前“星期日工程师”的出现,凸显出人才在创新要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韩琨无罪”到科改“25条”的发布,上海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为创新赋能,让创新热情与活力竞相涌流。

2017年,《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出台,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同时适当放开高层次人才薪酬总量限制。今年3月颁布的上海科改“25条”进一步放权松绑,实施知识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让真正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当下,全球科技创新正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以开放推动、引领创新,吸引全球人才,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上海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吸引各路英才近悦远来。

近年来,上海连续推出人才政策“20条”“30条”,不断增强人才集聚的“磁吸力”。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集聚着两院院士171人(占全国总数超过10%)、“上海领军人才”1504人。2018年,留学人员直接落户上海人数超过1.2万。上海“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人数达到65人(占全国11.2%)。目前,在沪工作创业的外国人已达21.5万人,累计发放《外国高端人才确函》近500张,均位居全国第一。

仅仅十多年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到访上海还属于稀罕事,如今,他们已是常来常往。就在下月,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在上海临港举行,上百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将共聚滴水湖畔。

“到2035年,上海要建成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功能明显增强。”这是上海科改“25条”定下的目标。站在新起点,上海科技创新将以更稳健步伐、更矫捷的姿态迈向未来。

】 【打印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如果您发现网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予以修改或删除,联系电话:010-62679508,邮箱:service@ctex.c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昵称: [查看评论]

Copyright(C)2014,China Technology Exchang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 │ 业务洽谈:010-62679553 │ 投诉电话:010-62679587
关于我们 | 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广告投放
京ICP备09093569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96号

中技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