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大厅> 政策法规> 国家科技政策> 税务总局

上海财经大学发布 《中国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效应2019年度分析报告》

来源: 时间:

日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发布《中国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效应2019年度分析报告》。该《分析报告》聚焦2019年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效应,在大量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从改革导向、减税规模、效应显现、未来方向四个维度,客观分析、综合反映增值税减税成效,并对进一步深化增值税改革提出学术层面的建议。

改革导向:完善税制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增值税改革作为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重头戏”,自2019年4月1日实施后,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有力提振了经济发展信心,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分析报告》指出,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对于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助力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完善现代税制体系、提升税收治理能力。增值税作为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中的最大税种,在降低税率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税基,直接减轻了增值税整体税负,具有减税力度大、受益面广、企业获得感强的特点。特别是增值税留抵退税、进项税额加计抵减等政策的出台,作用直接、效应明显,纳税人的获得感得到实实在在提升,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普遍好评。

减税规模:2019年实现减税8609亿元

《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4月至12月,深化增值税改革累计带来减税8609亿元。其中,第二季度减税3185亿元,第三季度减税2666亿元,第四季度减税2758亿元,累计减税率(减税额与未减税前的应纳税额之比)达16.13%,充分反映了深化增值税改革减税规模空前。

从行业来看,制造业及其相关的批发业减税额最大,占减税总额的比重达到68.85%,减税率为24.14%。从地区来看,减税额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增值税减税额排名前5的省份,从高到低依次为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前5位合计减税占到了减税总额的40.59%。

效应显现: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分析报告》指出,深化增值税改革在宏观层面对经济增长有明显带动作用;在微观层面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营收、利润以及出口水平,帮助企业扭亏为盈、健康发展。

在宏观层面,《分析报告》认为2019年深化增值税改革可以累计带动我国GDP增长0.362个百分点。分地区来看,对陕西、福建、江西、安徽、河南等省份GDP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大,分别为0.413、0.402、0.400、0.398、0.39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各省市产业结构差异所致,第二产业占比较高的省市一般受益较大,第二产业占比较低的省市受益相对较小。分区域看,深化增值税改革对中部地区GDP的带动作用最大,为0.3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次之,为0.37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为0.357个百分点。因此改革在客观上对中西部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大,起到促进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作用。

在微观层面,《分析报告》认为2019年深化增值税改革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营收、利润以及出口水平。对企业营收的平均带动作用达到5.07%,使得企业2019年营业利润率平均增长0.23个百分点,企业出口平均增长2.27个百分点,4.26%的企业得以扭亏为盈。

未来方向: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应对经济挑战

《分析报告》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不确定性增多、下行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企业生存发展困难等挑战。深化增值税改革应在助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既要保持增值税减税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持续落实好各项减税政策措施,也要对深化增值税改革作出战略调整,建立长期可持续的税收政策机制,合理制定增值税政策,优化增值税征收管理,提升增值税治理能力,切实把减税降费红利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分析报告》还指出,在2019年推进深化增值税改革过程中,税务部门深化税收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面向纳税人需求提供更为精准便捷的纳税服务,对改革快速落地见效起到积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又推出“非接触式”办税服务等方式,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下一步还需针对2020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持续提升办税服务质量,让纳税人享受到政策红利和办税便利的双重获得感。

】 【打印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如果您发现网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予以修改或删除,联系电话:010-62679508,邮箱:service@ctex.c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昵称: [查看评论]

Copyright(C)2014,China Technology Exchang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 │ 业务洽谈:010-62679553 │ 投诉电话:010-62679587
关于我们 | 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广告投放
京ICP备09093569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96号

中技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