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大厅> 政策法规> 地方科技政策> 华东> 安徽

第一动力势能强劲 创新之都笃定前行

来源: 时间:

时代浪潮澎湃向前,科技创新勇进者胜。

翻开岁月印鉴,时光给2019年的合肥科技创新勾勒出浓厚的一笔:

全国首个创新主题场馆开馆,向世界展示安徽、诉说合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正式开建,离子医学中心竣工进入倒计时;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实现新突破。

时序更迭,初心不改。2020年,合肥将以“归零”的心态、“奋发”的状态,重整行装再出发;合肥人将继续以非凡的智慧、胆略和气魄,笃定前行,奋力谱写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瞄准重大平台和科技前沿,增强创新支撑力量

深冬时节,八百里巢湖静谧、安然。北岸,安徽创新馆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兴展览、荐项目、引资金、促转化、聚合力……自开馆以来,这座全国首个创新主题场馆,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截至目前,安徽创新馆已累计举办各类活动30场,发布重大成果130余项,初步形成科技磁场效应,成为向世界展示安徽、合肥创新成果的窗口。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展示窗口,安徽创新馆仅仅是合肥打造创新平台的一个缩影。2019年,合肥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水平与辐射力不断提升。

这一年,引领性重大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围绕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领域,合肥加快布局重大平台和工程,量子创新院主体工程全面封顶,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正式开工建设,离子医学中心竣工进入倒计时,先进计算中心、人工智能平台等创新平台稳步推进。

这一年,大院大所合作平台建设不断深化。持续推动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院建设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资源集聚和整合功能,中科大先研院建设联合实验室53家,孵化企业247家;清华公共安全院加快推动城市生命线示范应用;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累计孵化企业70家,成立国内首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定向投资基金。

这一年,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稳步进行。聚焦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建成运行13家省级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出台组建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的意见及管理办法,启动建设首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的“预备队”和全市各类创新基地的“先锋队”。

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实现量质同步提升

对于“90后”韩东成来说,2019年可谓圆满收官,就在前两天,他和校友范超自主研发的等效负折射率平板透镜入选合肥市第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名单,在追梦“空气成像”的道路上再进一步。

2016年底,二人成立了“东超科技”,在一系列扶持高新企业的优惠政策帮助之下,日渐发展壮大。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合肥的“创新沃土”,折射的是合肥聚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真心”。

2019年,在合肥,与东超科技一样收获满满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创新企业。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针对初创型企业,1460家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针对成长型企业,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58户,支持研发项目79个,累计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0亿元;针对成熟型企业,支持企业建设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融资上市。

——提升企业研发转化能力。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新建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00家。新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6家,总数达157家(其中国家级34家),在孵企业2567家,在孵团队约2000个。

——优化企业创新服务。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大调研等专项活动,着力解决科技中小企业发展难题,加速科技金融结合,推行创新贷、科技小额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累计投放科技贷款近8亿元。

推动产业技术攻关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2009年,引入京东方,进军新型显示产业,十年时间,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达到千亿元产值的规模;2013年,聚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了涵盖材料、装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圈……近年来,通过引进一大批标志性大项目、大企业,合肥不仅形成自主研发能力,而且带动一大批关联成果的转化。

2019年,我市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发展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3个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17日,合肥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国家新一代智能语音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基础上,以科大讯飞为龙头的“中国声谷”已经吸引入园企业超过600家,在教育、医疗、服务、汽车、家居等领域孵化培育了130多款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形成了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生态,应用红利逐步显现。

不仅如此,在推动产业技术攻关创新上,合肥不遗余力。去年,我市52个项目获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组织实施40个市级关键技术重大研发类项目。新增技术合同登记点7个,累计获批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0家。加强江淮大众、蔚来汽车等重点项目调度,江淮大众研发中心开工建设,江淮大众首款车型思皓E20X正式上市。

优化创新政策制度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和创新,从来都是相伴而行。

2019年,合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突出创新驱动顶层设计,启动编制“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制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实施意见22条任务分工,明确建设“创新之都”的时间表、路线图。

优化转变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制定出台《合肥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实施细则》《合肥市科技信用管理办法》等7项创新配套政策,全过程规范和加强科技项目实施操作,有效提升科技项目质量。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聚焦创新平台建设布局、打造原创科技成果策源地的同时,合肥不断推动人才制度环境优化,奋力打造人才发展高地。

2019年,合肥扩大市天使投资基金规模,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规模已达6.24亿元,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500余人。建立首批5个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新增“两院”院士5人,在肥服务院士总数达127人。合肥连续两年进入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的前三甲。

记者手记

在诸多宏伟的叙事之中,创新总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科技创新又是重中之重。

从上世纪70年代享誉全国的科教基地,到如今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品牌于一身的城市,多年来,合肥生动实践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重大命题。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对合肥自主创新给予充分肯定,称赞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创新指标持续增长,原创成果竞相涌现,产业创新成效显著,各类人才加速汇聚,创新氛围日渐浓厚……

如今的合肥,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着力打好科教“优势牌”,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正如著名作家洪放所言:“八百里大湖,八百万儿女,以科技为桨,以智造为帆,造就这新时代的创新高地;以文明为经,以实干为纬,划动这新时代的大湖名城!”

】 【打印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如果您发现网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予以修改或删除,联系电话:010-62679508,邮箱:service@ctex.c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昵称: [查看评论]

Copyright(C)2014,China Technology Exchang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 │ 业务洽谈:010-62679553 │ 投诉电话:010-62679587
关于我们 | 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广告投放
京ICP备09093569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96号

中技所微信公众号